【UAS】李佳 修龙 我国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产品展示     |    来源:乐鱼vip    发布时间:2024-12-22 14:40:08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一跃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也经历了世界历史上顶级规模、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发展至2023年的66.16%。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率达到60%左右正是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第二个拐点,城镇化速度开始放缓,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也在探索中做调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城市建设直接连着民生福祉,始终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使命和责任。面对城镇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新趋势、新规律,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大”转向“内涵提升”成为必然选择,“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理念指引下的城市更新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应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通过学习二十大精神和精神,深刻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包括新时代的新定位、新特点、新要求,尤其是新理念及其指导下的新方针、新部署,精准把握中央的要求、人民的需求、行业的追求,才能锚定发展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把握发展大势、抓住时代机遇,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倪虹部长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的讲线年的发展中通过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机制和实施模式,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在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中提到,要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造高品质生活。这一讲话为我国城市更新事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了动员和部署,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重点、规划了路径。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内涵和目标也随着城市各个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断演进变迁,从最初物质环境的改善和物理空间的改造逐渐发展演绎为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更新主要聚焦旧城居住区和环境恶劣地区的改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土地有偿使用政策的实施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更新由“旧区旧房改造”转向“旧区再开发”。进入新时期,城市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质,《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明白准确地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次将“城市更新”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使城市更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我国在城市更新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探索,截至2024年5月,全国已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6.6万个,累计完成投资2.6万亿元。2022年以来,住建部先后发布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的通知》(建办科函〔2022〕393号)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的通知》(建办科函〔2023〕306号),汇总梳理了各地探索城市更新的统筹谋划机制、可持续模式和配套支持政策,以及坚持城市体检先行、发挥城市更新规划统筹作用、强化精细化城市设计引导、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要提升的空间,包括:城市更新缺乏国家层面的统领性文件和法律和法规;新项目实施通常由政府部门指导,资产金额来源大多为政府,城市其他主体参与度不高,市场资产金额来源匮乏;项目前期规划和后期运营维护设计不合理、效果不理想,资金回流周期漫长,缺乏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部分更新工程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形象,但过程中未兼顾解决老百姓的需求和期待,降低了项目的效率和社会效益,如何让老百姓参与进来,让不同群体从中获益等。破解此类难题,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事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必须探索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迭代具有新的内涵要求。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注重民生福祉,倾听民意,积极回应人民的关切和期待。要注重文脉赓续,做好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合理地将城市文脉赓续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城市环境建设与人民生活质量双小康路上的双向奔赴,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要坚持绿色发展,将中华文化和现代建筑技术有机融合,注入先天绿色基因,以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为路径,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打造智慧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市。要坚持科学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落实城市体检,完善既有市政与建筑的评价体系,合理地布局城市空间和区域功能,前置运营策划,推动业态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和高质量服务业,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安全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要提升城市韧性,通过工程诊治与运维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的创新,更安全、更经济、更合理、更高效地对建筑和工程设施做改造,保障城市安全。

  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和生命力。动力即推动城市更新向前发展的力量,要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运作转变,积极探索政府自上而下引导和市场自下而上参与的实施路径。活力即激发城市繁荣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城市更新的生命所在和基因延续,要在保护城市原有肌理和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植入新产业、新业态、新功能,注入新的时代和地域要素,创新运营模式和机制,鼓励多元参与,促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的合作,一同推动城市发展。生命力即城市文化的传承和人民的所求所需,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和灵魂,蕴含着历史、承载着当下、孕育着未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关注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延续和涵养创新。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的核心在于人,人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更新要聚焦人民的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更高品质的城市更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国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实践中,各参与方进行了大量系统深入的理论性研究和开拓性实践探索,为解决现阶段城市更新遇到的动力不足、缺少活力、生命力堪忧的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样本。特别是以设计师为主导的总体策划和管控、以设计为平台综合各参与方工作的实践创新模式需要我们来关注。以下3个案例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更新实践予以解读。

  针对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问题,以江西景德镇陶阳里、陶溪川更新改造为例。陶阳里片区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奖、美国IDA国际设计奖文化建筑类遗产组银奖、德国国家设计奖杰出建筑金奖、德国标志性设计创新建筑奖至尊奖、英国WAF世界建筑节高度荣誉奖等荣誉。陶溪川片区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创新奖、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奖建筑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城市设计专项一等奖、美国IDA国际设计奖共享办公组金奖、澎湃2023年度特别案例城市更新高水平发展榜样等荣誉。

  景德镇陶阳里片区和陶溪川片区为景德镇城市更新改造的两个重点启动区。景德镇城市更新成功的核心是抓住了其独有的陶瓷文化概念,陶瓷文化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未来发展的希望和载体,城市更新做足了“千年瓷都”的文章,使城市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开创了全新的城市生活景象,留住了“景漂”,吸引来了游人,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陶阳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遵循保护传承、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千年遗址得以保护、千年技艺得以传承、建筑功能得以新生,在创新中实现了历史文脉赓续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互促共荣,重现了古籍中“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华景象。设计师以文化遗产复兴和旧城更新的视角重塑古城的结构和形态,对街区中的格局肌理和历史风貌进行综合性保护更新。基于老窑体重新修缮复建的徐家窑与保留的明清窖作群形成完整的窑作体系,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聚于此,重新燃起的柴窑烟火继续传承着百年造瓷技艺。与徐家窑相邻的御窑厂遗址考古公园中的御窑博物馆,由9个形似柴窑的拱券建筑组成,不仅将窑炉作为建筑类型融入城市历史,其修建材料也使用了替换下来的窑砖,馆中展示的作品则是通过地下考古挖掘并重新拼接的精美瓷器,向世人叙述着景德镇沿承千年的精湛技艺和辉煌历史。针对御窑旁边的彭家上弄作坊院,设计师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降低对历史遗存的干扰,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民窑建筑结构的历史信息,保留独特的历史风貌,延续原有的建筑功能,并适度引入新的空间以满足现代需求,打造集合客栈、商业和文化展示等功能的综合体,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城市品质提升深层次地融合的保护更新。

  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坚持“规划引领、运营前置”原则,将“宇宙瓷厂”作为核心区,深入研究已有存量资源,高度关注瓷厂所承载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以新旧共生渐进式的更新方法对工厂有价值的工艺要素进行保留和重组,创造性地为园区建立了集物理空间、城市功能、社会人群、产业经济于一体的整体城市设计框架。改造后的园区承担着复合城市功能,沿街商业、室外展览空间、极为兴旺的“集”和“市”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日常生活和交流的平台及就业机会,也为游客搭建了了解陶瓷文化的窗口。同时,陶公寓和相关创意产业为“景漂”提供了居住、工作、交流的空间。陶溪川通过实施可持续、宜步行和可负担的规划策略,有效促进了城市层面的包容性和适应性长期发展,将饱含历史纪念意义的工业遗存蝶变为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景德镇的更新与改造让一座资源枯竭的城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启动之初,设计师秉持“进化与赋能”理念,以遗产为基础、以文化利用为手段、以服务城市为目标,形成设计、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DIBO方法。厂区内的历史建筑采用“应保尽保、因材施策”原则,利用原有建筑材料延续建筑原始风格,统一风貌调性,充分尊重原始结构,经过精细化保护和科学利用使其变身为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美术馆、陶瓷工坊、会议中心和酒店等服务设施。园区内的红色砖墙及高耸的烟囱构建了陶溪川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堡垒,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功能的新生。针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运营创新,设计师将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在园区中心的美术馆两侧设计了多间并排的小规模店铺,兼具艺术体验和商业功能,由此形成中间轴线为展览展示公共空间、两翼为连续活力空间的布局,并以此为引爆点汇聚人气,激发园区活力。在邑空间创意孵化基地道路两边提供大量展销摊位,吸引了众多艺术青年创业人群入驻,打造了集市、直播基地、智造工坊等设计交流平台。陶公寓创新社区综合体为研学学生、创业青年和艺术家提供经济、舒适的住宿、餐饮、健身等生活服务,实现了工作+生活的闭环和良性循环,由此吸引了一大批“景漂”到此创业发展。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陶溪川“双创”平台累计服务“景漂”创客2.1万名,孵化创业实体3683个,扶持注册中小微企业1800余家,带动上下游就业超11万人。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国际陶瓷艺术交流会和展览活动加强与国际知名艺术家、设计师和机构的合作,提升了园区的国际影响力。今天的陶阳里、陶溪川及三宝村人声鼎沸、人流如织,开创了景德镇新一轮的繁荣景象,是城市更新的典型成功案例。

  针对破解城市更新缺乏动力、社会资金引入困难、人民需求难以兼顾的问题,以沈阳东贸库改造为例。该项目荣获Wallpaper最佳公共建筑、2023年度美丽中国范例等设计大奖,现在已经成为沈阳市民口碑相传的必去之地和市、区政府推崇的更新改造典范。其中,“时代文仓”被市民誉为“沈阳最美书房”,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据统计,截至2023年,累计到馆读者10万余人,注册读者证人数达1万余人。

  东贸库改造以市场开发模式开展城市更新,通过地产开发成功引入社会资金,将不同收益水平的项目,包括住宅、商业、公共服务等进行搭配开发,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化,将废弃的工业用地转化为住宅和公共服务空间,促进了区域结构、功能业态、人口结构和密度的优化提升。同时,该项目深度挖掘工业建筑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大众对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及激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源动力,融合本土文化、现代设计和服务功能,突出历史、人文、生态和艺术,为居民提供提升日常生活质量、改善周边居住环境的场所,在历史建筑中以全新的表达形式植入书房、温室花园、娱乐剧场、展览展示等公共服务空间,拉近了历史建筑与当下生活的距离感,让居民在体验过程中感受深厚的历史人文气息、建筑的美学价值和现代生活的惬意,实现了历史建筑文脉保护和活化利用、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与周边区域建筑和谐相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等多重目标。所有公共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最大限度地鼓励居民参与,通过引进地产开发项目的机会提升老旧住区空间和配套设施水平,以期实现城市更新中的社会公平理念。

  沈阳“东贸库”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是沈阳建成时间最早、顶级规模、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2020年经专家论证决定保留其中7栋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和1条铁路线,其余用作地产开发。地产公司在开发居住小区的同时,承担东贸库改造更新及周边住区和配套设施修复提升任务。沈阳东贸库2号和4号仓库是两栋90m面宽、30m进深的并列库房。设计师在改造之初提出“社区文化仓”概念,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对东贸库建筑群中特有的空间特点和历史元素进行精准提取,并在改造和新建体系中进行基因复制,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形式语言、空间美感、时代功能进行整合演绎。对仓库外立面进行保护性修复,完整保留内部木桁架结构和承重梁,与桁架并行新建的钢结构可解决消防和承重问题,屋顶通过玻璃幕墙引入自然光线,在彰显和延续完美结构体系的同时营造出迷人的光影效果。在入口空间引入热带绿植打造城市客厅,同时与室外联动形成共享绿色景观,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给人类带来不同的乐趣体验和精神愉悦。两座建筑通过巧妙的空间设计复合了多种功能,2号仓库被改造为城市展示中心、社区艺术殿堂及项目营销中心,4号库房被改造为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文仓小剧场及精品咖啡馆等,实现了历史建筑的延续传承与创新共生。

  针对破解历史文脉传承保护、激发区域活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以上海鸿寿坊改造为例。该项目荣获第四届Pro+Award普罗奖铂金奖、第二届“甦上奖SU AWARD”年度优秀作品TOP1、2024地建师设计大奖等多项荣誉。

  里弄是近代上海城市中最重要的特色建筑,也是近代上海历史背景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鸿寿坊的改造正是根植于里弄所代表的海派文化基因,设计师秉承对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敬畏,探索多元化保护传承与融合创新的新路径。通过深度挖掘石库门建筑文化底蕴和精髓,修复还原传统历史风貌,聚焦周边产业和商业发展需要及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科学规划植入恰适的现代化功能,成功将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石库门里弄转型为现代风貌、历史风貌交织与“精致烟火气”共融的创新社区。该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而且提升了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展现出设计师对城市肌理的深度理解,留住了里弄半私密巷弄的空间精髓和里弄建筑本体的表里本味,也留住了沪西的城市记忆和生活气息,使更新后的城市空间有品质、更有温度。改造后的鸿寿坊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体验,现在已经成为社区的中心,不仅吸引了年轻人到此休闲娱乐,重塑的历史场景也吸引了众多历史参与者与相关者到此驻足打卡,回忆以往的美好时光。该项目在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激活社区活力、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深远的社会价值,成为新时代商业空间更新的典范。

  鸿寿坊始建于1933年,已历经近百年沧桑,曾是沪西地区重要的商业集聚地,承载了几代普陀人的生活记忆。考虑该项目中的建筑大多为一般历史建筑,设计师采取原址保护、根据破损老化情况分类改造复建、特色建筑构件再利用的方法。设计保留了石库门的结构和核心装饰元素,延续鱼骨状街坊格局及原有建筑体量与内部空间肌理,修复的清水砖外立面和回收再利用的红砖保留了里弄原有的韵味,交错有序的红色瓦屋面保持了改造前的样式和颜色,凸显里弄雅致的格调。同时,设计师尝试在历史与现代的交错融合中复刻往昔生活场景,创造商住共融的社区空间,借助玻璃天窗将支弄改造为半户外空间,既延承了历史风貌格局又赋予其现代商业功能。集市内部借鉴19世纪菜场的设计,开启的天窗引入自然采光与通风,悠悠旋转的复古大风扇营造了旧时光的生活气息,12m挑高大空间将集市分为上下两层,1层为菜场、混合开放式店铺及休闲空间,2层为餐饮店铺。在集市内引入独具特色的业态,汇聚自创自营的生鲜市场及60多种充满生活意趣的商家品牌,其中绝大部分是兼具品质与特色的亲民原创品牌店铺,如茶馆、咖啡馆、早餐店、西式餐饮店、原创工艺品店等。从早餐时间开始营业,营造24h活力空间,新的空间体验和社交方式为繁忙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悠闲和惬意,生动体现出独具海派底蕴的“精致烟火气”。

  以上3个案例特色突出,分别给出了动力、活力和生命力的解决方案,兼具文化传承、新业态开发、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内涵,可为未来城市更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迭代提出了新的内涵要求: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文脉赓续、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科学规划、提升城市韧性等。当前,我国已对“城市更新”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方针、新理念,通过创新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建立完整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工作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金融、财税、土地等相关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新设计理念、技术方法和运营模式,让城市更新不仅实现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赓续,还能重赋老建筑新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1]刘岩,张杰,胡建新,等. 尊重现状、面向未来——景德镇陶溪川宇宙瓷厂片区的规划与设计[J]. 建筑学报,2023(4):12-18.

  [2]王辉. 时间、空间、结构——沈阳东贸库改造设计纪实[J]. 建筑学报,2022(3):64-69.